媒体转型需正视四大“不匹配”
2018-08-14 15:50:0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近日,辽宁、吉林等地的媒体积极进行改革以推进媒体融合转型,其实,要想真正推动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就必须采取“问题导向”,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实地调研,当前,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四大不匹配现象。
其一,资金不匹配。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耗资巨大,动辄需要上亿元甚至更多的资金。例如,浙报集团在“媒立方”平台一期和二期的开发上就耗资上亿元,收购边锋和浩方两家网络游戏公司花费了31.9亿元,此后又耗资21亿余元进行大数据产业布局。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仅有钱是不行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而互联网的冲击导致传统媒体的“二次销售”商业模式坍塌,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虽然当前收入下滑幅度趋缓,但多数市场化传统媒体已经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本就缺乏资金积累的传统媒体难以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融合转型上。当然,有些地方把希望寄托在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上,这对于经济发达、财政收入水平高的沿海地区来说,尚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言则较为困难。
其二,人才不匹配。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更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培植技术基因,更需要懂创新、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来创新产品。但现状却是,传统媒体长期以来“重采编轻经营弱化技术”的观念导致其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多三少”:采编人才多,技术人才少;专业人才多,复合人才少;保守人才多,创新人才少。同时,有能力的采编人才呈“团队式”流失。在传统媒体前景不容乐观的当下,优秀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如何才能被吸引到传统媒体工作,已成为现实问题。
此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经营收入大幅度下滑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必须壮士断腕,通过关停并转来推进供给侧改革,这也会带来大量人员需要重新安排工作的局面。对于像上海报业集团这样家大业大且融合转型做得相对较好的传媒集团而言,旧业务人员的安置不是难题;而对于绝大多数实力不强的传统媒体而言,旧业务人员的安置无疑是一件较困难的任务。
其三,能力不匹配。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需要具备适应互联网的全新能力,而传统媒体当前无疑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本领恐慌”,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旧思维旧观念较为固守。绝大多数传统媒体虽然常说“互联网思维”,但是,在实践中采用的依然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且唯一的理念,而缺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为王”的思维。另一方面,技术能力落后,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转型的需要。虽然很多传统媒体也常常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术语挂在嘴边,但在实践中根本分不清“数字化”和“数据化”的区别,在新技术的选择和使用上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做了一大堆好看却不顶用的“面子工程”,导致“钱没少花但效果较差”。另外,产品创新能力差,难以按照用户需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互联网产品。客观地说,当前传统媒体开发的互联网新产品很大一部分缺乏市场认可,根源是仍从习惯的“内容+”思路出发,而不是从用户需求出发,导致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其四,体制不匹配。良好的体制是传统媒体切实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当前的体制还是基于传统媒体居于主导地位的旧传播时代的,而不是基于互联网居于主导地位的新传播时代,这也导致传统媒体转型中的体制不匹配。比如,互联网产品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投资大、周期长,一般需要管理层有很高的股权比例,而这在传统媒体现有体制内是很难突破和满足的。
[责任编辑:]